三公仔 >妈妈社区 >分享交流
你可以注册一个帐号,并以此登录,以浏览更多精彩内容,并随时发布观点,与大家交流。·注册 ·登陆
主题:阅读没有标准方式

小雨点
  • 等级:百分妈妈
  • 提问:36
  • 回答:127
1楼  发表于 2010/8/14 10:42:05 浏览:16821 回复:0
鲁鲁语文没考好,看了他的卷子,反而松了口气。他丢分的主要是阅读题,其中有一题分段分错了,就扣了四分。
  
据我的经验,这种阅读训练,过了小学阶段,基本上就没有用了。
  
我小学时也是特别怕考阅读。虽然我在小学毕业前就已经读完了四大古典名著中的三部,读完了全套《十万个为什么》,还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红岩》《红日》等等一大批当时的禁书,甚至把能找到的《赤脚医生手册》《看云识天气》《怎样养鸡》等都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可以说阅读量在当时的小学生中算是相当大的了。但我还是考不好阅读。
  
语文课上,我总是不能正确地分段,不能准确地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而这正是阅读训练的主要内容。直到今天,仍是如此。
  
不能正确分段,并不意味着掌握不了文章的逻辑;不能正确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并不意味着不能理解文章的内容。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表达方式更不同,对文章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我们成年人的阅读,大量的是模糊阅读,读完了也许心里并没有明晰的印象,但如果要让你给别人转述,往往又能够把主要的内容转述出来,说明其实是理解了的,只不过没有梳理出来。人的头脑就像一个电脑硬盘,很多东西储存在里面,只有要用的时候才把它提出来,如果对每一个信息都要精细处理,恐怕负担就太重了。
  
我们有时候也需要精细阅读,对于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要进行反复的分析。分析是为了用,不光是储存进去。在如何储存这一点上,现在的阅读训练是有效的,它能够让孩子学会条理清楚地接受文章的信息。但储存是为了用,除了归纳总结外,更重要的工作是批判,读的同时就在对文章进行解析了,以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一点,在阅读训练中恰恰是比较欠缺的。
  
回想自己在小学的时候为什么学不好阅读,发现我的思维方式是跳跃的,我总是被文章中的某一点吸引,而不长于从头到尾梳理。我总是要发现那个吸引我的点了,才会以这个点为基础,去找与它相关的信息,一边找一边加入自己的批判,最后织成自己的结论。否则便一掠而过,一问三不知。
  
这个方法对我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很有用,但是对考试和上课回答问题却是不利的,因为它和“教参”的思路不同,不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现在儿子学的阅读,也正是“大纲”规定的阅读,不能说它不好,它是有科学性的,但是未必适合每一个孩子。阅读,最重要的能力不是在如何存储信息,而是在发现和批判上。
  
发现和批判建立在对内容的理解上,对内容的理解并不是只有一种路径,可以是从头到尾的梳理,也可以是点与点之间的跳跃,还可能只是埋下一个囫囵的种子,沉默着,直到合适的时候,才突然发芽。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个孩子的思维都不一样,暂时的弯路没有什么,最后往往是殊途同归。

回复本帖 我要发帖 ^返回顶部
暂无信息
当前第1页/共1页,0条记录
 [1]      
  ★ 只有注册会员登录后方可发贴,并可获得积分奖励!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