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仔 >妈妈课堂 >儿童去火专题 >儿童去火知识问答 >正文
三公仔儿童去火知识堂是针对宝宝上火相关知识的交流区,在这里寻可以求宝宝去火的自助解答,也可以提出您的疑难问题、分享宝宝去火的经验、或指定三公仔育儿专家解答。集结众人的经验与专长,在问与答之间帮您找到满意的答案,助您的宝宝健康成长。
宝宝多在可以早教?

我家宝宝现在快一岁半了,会说一些话,能听懂大人说的话,是不是要进行早教,应该怎么做?如何做?
2010/8/23 9:42:18 浏览1195次2个回答

zlyzzq
  • 等级:百分妈妈
  • 提问:186
  • 回答:929
从宝宝降生那一刻起,我们就成了“父母”,但在养育宝宝的漫漫长路上,我们还仅仅是一个初生的“婴儿”,我们有太多的未知,太多的困惑,太多的疑虑,太多的误区,太多的不知所措……很多时候,宝宝的问题首先是父母的问题,而我们却常常对此浑然不觉。因此,要扮演好“父母”这个角色,我们一样需要学习,需要改变一些我们自以为是的观念,或者一些因为历史的、文化的、地域的原因而长期沿袭的错误观念与做法,和宝宝一同成长.
“早教”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到底要不要“教”?“教”什么?“教”的重心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困扰着越来越多的父母,并因此引发越来越多的争论与误解。而各种各样来自专家来自父母的论点更是让这个问题突显出来,变得更加尖锐,也更加莫衷一是。困惑的父母们左摇摇,右摆摆,生怕左一点带给宝宝太多的压力,右一点又贻误了宝宝的发展,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关于早教,最常见的观点可能有以下几种:

观点1:早教会带来很多问题,不如让宝宝自由成长

有的父母可能对“早教”没什么兴趣,觉得教给孩子太多的东西无异于剥夺了他的快乐童年。况且,教孩子东西多了,无形中就会给孩子施加更多的压力,占用宝宝太多的时间,妨碍他其他方面的发展。而且,他懂得多了,将来上学也会带来很多的问题,诸如不听课,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因为自己懂得比别人多而骄傲自满,而且过早教给孩子一些东西会限制他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等等。与其因为“早教”带来如此多的问题,不如放弃“早教”,让孩子自然成长更好。我们小的时候父母没有对我们进行所谓的“早教”,不一样成人成才吗?这就是“早教”没有必要最有力的佐证。

观点2:“早教”越早开始越好,教得越多越好,这样宝宝就会越聪明

孩子教不教差距很大,教得越多,孩子懂得越多,对他的发展自然也越有利。从宝宝出生那天起,就应该不停地通过各种方式将他所见到的一切讲给他听,尤其要尽早教他识字、读书、画画、弹琴等等。“早教”会让孩子变得更加聪明,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事情之一

观点3:“早教”虽好,但是还得看宝宝愿不愿意接受。如果宝宝不愿意接受,“早教”就是空谈,惟有放弃

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学这学那,有的父母也会依葫芦画瓢教宝宝这个那个,但是宝宝一点都学不进去,看他这样,父母只有干着急,但又无可奈何。虽然也知道“早教”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非常好的影响,但实在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对孩子进行“早教

正如上面这些观点反映的那样,一谈到“早教”,很多父母可能都会首先想到一个“教”字,并将这个“教”字与“灌输”二字等同起来,与识字,阅读,学习各种技能联系起来,于是,“教”与“不教”两种声音都会很嘹亮很针锋相对地响起来。在我经历的多次咨询活动中,很多父母为了这两种论点打得不可开交,于是所有的矛盾冲突也都围绕这个“教”字一再升级。之所以有这些矛盾冲突,关键起因于很多父母对“早教”二字的理解有失偏颇,正如前面三位父母有关“早教”的论点,听起来谁都有些道理,但是又都有些失于偏颇。“早教”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早教”毫无疑问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是必需的一种来自心灵的重要营养素,不存在“教”与“不教”之争,惟一值得重视的是要正确理解“早教”的真正含义,采取最合适的“早教”方式给予宝宝最适合的“早教”内容。

首先,“早教”的重心不在一个“教”字,它最首要的任务是为宝宝打造一个能够给予他来自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冷热觉等多种感觉刺激的环境,进而培养宝宝学习的兴趣、对事物的好奇心、良好的行为习惯、丰富的情感和对周围人文与自然环境的正确态度,而不是给宝宝灌输各种知识或者培养某项技能。很多望子成龙的父母希望通过早期教育将宝宝变成超常儿童,让宝宝方方面面都能强出别的宝宝一大截。但是,超常儿童不是可以这样培养出来。宝宝在每个阶段应当学到什么,能学到什么,都有他自身的特点,不可能依照父母一厢情愿的思维模式来发展。父母更不可能通过某种手段来设计宝宝,把自己的期望与想法强加在宝宝身上,让他超前去实现父母的梦想与愿望。给宝宝“灌输”各种知识与技能的“教”,和漠视宝宝的需求,全面放羊的“不教”都会给宝宝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

其次,“早教”是宝宝必不可少的功课。神经科学的一些研究发现,人脑细胞具有异乎寻常的增生能力。如果环境刺激贫乏,大脑的许多细胞就会发育废止,不再生长。如果环境刺激丰富,神经细胞就会得到充分利用并获得更显著的发展。宝宝的大脑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动态的系统,它随着刺激的多寡发生着令人惊诧的变化。神经系统的建构方式及分化需要依赖儿童早期成长的环境刺激,即那些来自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平衡的、运动的、言语的;来自形状的、颜色的、符号的、声音的全方位的刺激等等。环境刺激仿佛一只无形的手、一位潜在的设计师,用它的丰富多彩塑造着人类大脑的微观结构,特别是树突分枝和突触传导通路的建立。儿童早期发展关键期的本质是脑处在突发生长期,大脑的各个功能区正处在建构与分化各种信息处理系统的敏感时期,而脑的各种信息处理系统如视觉处理系统、听觉处理系统、言语处理系统、运动处理系统等等,它们在功能上的复杂程度以及结构特征与婴幼儿早期发展环境刺激的复杂性紧密相关。人脑的微观结构,不是生来就定型的,而是在早期接受各种刺激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形成的。良好的环境与教育刺激,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大脑微观结构和整个大脑的性能。

再次,早教要尊重宝宝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从宝宝出生那天起,他就利用自己的各种感觉运动器官,不断地在看、在听、在说、在闻、在触摸,不断的在运动、在探索、在模仿、在思索,就像一块海绵,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来自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如饥似渴地吸收来自外界的一切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内化成滋养他心灵和行为的养分,帮助他更快地成长起来,也让他的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得以分化和建构起来。从这一点来说,宝宝一出生就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只是他的“学习”模式与我们成人相去甚远。因此,父母有责任尊重宝宝“学习”的特点,为他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学习”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既不应该以“给孩子自由”“让孩子自由发展”为借口,变相地剥夺宝宝学习的权力,也不应该不顾宝宝的发育特点以及个性特点盲目地向宝宝施加不切实际的影响。如果顺应宝宝的需求,尊重宝宝的发育特点,合适的“早教”会促进宝宝的发展,而不会限制他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或者造成其他的不良影响。

第四,早教需要根据宝贝的特点给予他最合适的教育。最适合宝宝的教育应该以宝宝为本,尊重宝宝心理生理发育特点以及个性特点,跟随宝宝的眼睛与手指,按照他的需求,为他提供探索周围环境的便利条件,全面满足他的好奇心,并且在合适的时候为宝宝施以援手,引导并帮助他更好地去发展他的探索能力,养成更好的行为习惯以及正确的对待周围环境的态度。“早教”并非一味地向孩子灌输各种所谓的知识,而是一项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帮助宝宝全面发展的事业。任何形式的“教”其实都应该把功利心抛在一边,将教育融合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有意无意中一点点渗透,从而不着痕迹地全方位地影响宝宝。只有抱着一颗不问收获的心,父母才能冷静地看待宝宝的“早教”问题,在施行“早教”的过程中不给宝宝施加任何压力,而仅仅给宝宝一些必要的引导,从而真正实现“给孩子自由”,“让孩子自由发展”的目标,让宝宝身心健康地成长。
0
      2010/8/23 11:22:48

肥猪七七
  • 等级:百分妈妈
  • 提问:433
  • 回答:1241
3岁之前开始早教

  许多父母对早教心怀疑虑,主要觉得孩子还小,没有必要进行教育。然而研究表明:人的脑神经细胞大约在140亿个左右,大多在3岁前就形成了。新生儿出生后大脑已经发育完备,具有反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已经可以开始接受早期教育。在这个阶段,孩子具有非常大的潜力,教育开始得越早,越有利于潜在能力的发挥。如果父母能够重视早教,尽早地让孩子接触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对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都有好处。

  ※ 早教并不等于学习知识

  不过所谓“早教”,绝非简单等同于认字、学外语、学画画、学钢琴……学习知识,培养才艺,不是早期教育的主要目的。让宝宝在自然的环境中、从生活里学习,引导他去做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应该会做、能做的事情,促进他在身体、智力以及心理方面的生长发育,才是早教应该起到的作用。此外早教的意义还在于,抓住宝宝成长的关键期,通过外界的刺激和引导,充分挖掘他的潜能,包括幅度较大的运动、精细动作、视觉跟踪、内耳平衡节奏、语言、接受指令能力等的训练,从而使宝宝的反射能力、空间感、身体协调能力及智商等都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并有所提高,从而避免未来生活中不必要的学习障碍,同时也为培养社交能力及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奠定基础。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说的是做事要赶早,才能出更多成绩。这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在国外也有类似说法:“早起的鸟儿有食吃。”著名的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巴甫洛夫就曾经说过:“从婴儿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已经迟了两天。”这就是说,宝宝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已经开始学习。0-3岁需要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已经成为大多数家长的共识。可是,也有许多父母认为,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应该尽可能地让他“自由地”成长,不要给予太多人为的引导和约束,否则不仅会“破坏”原本轻松、愉快的童年,还会对孩子的健康和能力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专家意见:早教,Yes or No?

  ※ 新生儿的早教从五感入手

  新生儿既不会说话,也不会走动,如何进行教育呢?其实,新生儿有自己的身心特点:在视觉方面,出生后他的双眼运动不很协调,有短暂性的斜视,见了光亮会眨眼、闭眼和皱眉,然后逐渐能对视野内的物体产生短暂的注视,目光会跟随近距离的物体移动。在听觉方面,他听到声音时能安静一下,停止啼哭,对较大声音能引起像是“吓了一跳”似的反射。在味觉方面,已经发育良好,尝到酸、甜、苦、辣、咸的味道时能以眉眼舒展、伸舌或挣扎等表情来表示欢迎、厌恶或拒绝。此外,他的嗅觉较弱,但强烈刺激性气味能引起他的反应,触觉和对温度的感觉比较灵敏,而痛觉则比较迟钝。以上这些特点,说明外界的许多事情已经能为新生儿所感知。对新生儿的早期教育,就从训练五官感觉,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入手,挖掘其智力和其他能力。

  婴儿出生两周后,父母要为他布置一个适当的环境,可在距离新生儿眼睛20-40厘米处吊一个色彩鲜艳并有响声的玩具,并慢慢摆动,逗引孩子的视线,训练孩子目光固定和眼球的协调动作,并逐步训练追视活动,以此来发展孩子的视力和听力;可以用小手铃等音响玩具,在其耳边轻轻摇动,训练听觉反应;可以放一些轻松愉快的乐曲,使孩子保持良好的情绪,还有利于发展孩子的听觉感受力和美感;母亲在哺乳过程中要经常地和孩子面对面交谈,以发展他的应答反应能力和记忆力;还可以拿一件小东西让孩子摸摸,让孩子体验冷、热、硬等不同的感觉……在初生的第一个月里就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开发他的五感能力,对今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益处的。

  Q1 襁褓婴儿就“上班”?

  一般来说,0-3岁是宝宝身体发育的关键期,也是宝宝的敏感期。如果在这个阶段觉得宝宝的协调、感知等能力没有很好地得到锻炼,可以根据他的生理发育阶段来选择早教课程:0-18个月适合发展宝宝的动作能力,6-24个月适合启发语言能力,2岁以上则可激发想像力和动手能力。

  早教机构刚开始时只针对2岁半到6岁的孩子,近年来逐渐发展到刚出生的婴儿都可以教。对此大家不禁要问:这么小的孩子,还不会坐、不会爬,就送他去“上班”,靠谱吗?才出生2个多月的乐乐还不会捧奶瓶,妈妈就已经给他报了一个早教班。“一开始也不想报,但是看到小区里不少妈妈都带孩子去附近的一家早教班上课,出于好奇想体验一下。”体验之后,乐乐妈发现,因为孩子年纪太小,主要就是给他洗洗澡、做做按摩体操、听听音乐锻炼听力等;此外老师还会向新妈妈传授带宝宝的知识。这一切,听起来更像是为妈妈开设的学习班。

  专家意见

  怎么学、学什么?不要着急,不要比较

  在桐桐3岁时,爸爸教她拍球,可她无论如何都没办法连续拍到3下以上,失败次数多了,就失去兴趣,想要跑开去玩别的,更无法集中注意力拍好手里的球。爸爸很生气,桐桐却很无辜:“为什么你要对我发脾气?”后来这个问题的解决非常简单:到了4岁时,桐桐的身体协调性有了发展,球自然而然就拍得好了。

  孩子在不同的阶段上,会发展出不同的能力水平,如果对他的要求超出了这一实际水准,就有点强人所难。尤其是年幼的孩子,有时候年龄相差几个月,身体和智力的发展就会有很大差别。了解了这一点,爸爸妈妈就不要太着急了。此外还要避免与其他孩子作无谓的比较:隔壁邻居家的小男孩3岁就会拍球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节奏,有可能在某些方面比别的孩子稍慢一点,在另一些方面又稍快一点,都是正常的,要求孩子样样事情都跟别人一样好甚至比别人更好,那就有点想当然了。最后,话说回来,即便孩子一直都学不会拍球又有什么问题呢?据说列宁一辈子都没有学会发大舌音(俄语中最难学的一个发音),这也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孩子的能力发展能够全面当然很好,可是要求他百分之一百“全面”,那也同样是不切实际的。

  
0
      2010/8/23 11:46:07

mimibai
  • 等级:百分妈妈
  • 提问:344
  • 回答:983
★ 只有注册会员登录后方可提问和回答问题,并可获得积分奖励!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