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增大,不少孩子开始频繁地咳嗽、流涕,甚至发起高烧。家长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生怕用药不当,反而加重了孩子的病情。看着孩子难受的样子,你是否也感到手足无措,恨不得自己替孩子承受这份痛苦?
其实,在中医的世界里,有一个穴位被誉为人体自带的“感冒药”,它就是大椎穴。通过正确运用大椎穴,我们可以有效防治感冒,让孩子远离疾病的困扰。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感冒发热怎么用好这个穴位吧。
为什么说大椎穴能防治感冒?
中医将感冒定义为感受外邪,其中风邪是百病之长,常作为先导侵袭人体。当孩子感受外邪时,最先受到影响的是体表的腠理皮毛。人体体表的阳气是抵抗外邪的重要屏障,而阳气的协调离不开一身阳气之充盛调和。
大椎穴位于督脉之上,是督脉与十二经脉中的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穴。全身上下阳脉的经气在大椎处汇合,因此大椎穴聚集了一身之阳,是调和卫表阳气的重要穴位,负责将来自全身的阳气输送到各个部位。阳气足,则身体抵抗力强,自然能抵御外界风寒邪气,减少感冒的发生。
那么,大椎穴究竟是如何帮助我们防治感冒的呢?
1.振奋阳气,驱邪外出:通过刺激大椎穴,可以振奋身体的阳气,让阳气像一把利剑一样,将体内的寒邪驱逐出去。这对于预防感冒和初期感冒的治疗非常有效。
2.调和气血,增强体质:大椎穴不仅能够振奋阳气,还能够调和气血。气血是身体的根本,气血调和,身体自然强健。通过刺激大椎穴,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从而预防感冒的发生。
3.疏通经络,缓解疼痛:大椎穴还是多条经络的交汇点,通过刺激大椎穴,可以疏通经络,缓解因感冒引起的头痛、颈痛等症状。
大椎穴的具体位置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简便取穴的方法是:低头时,后正中线上棘突最突起的地方为第7颈椎,下方的凹陷即为大椎穴。
大椎穴的五种“抗感手法”
1、预防感冒——横擦大椎:当天气转凉,孩子还没有出现感冒症状时,我们可以采用横擦大椎的方法来预防感冒,在风寒感冒初起时,也同样适用。用手掌大鱼际或手指指腹,在大椎穴周围做横向快速摩擦,直至皮肤微微发热。这不仅能激活阳气,还能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感冒。
2、反复感冒——艾灸大椎:《素问·骨空论》记载:“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艾灸性温热,大椎性本属阳,两者合用,有匡扶正气、温阳固卫的作用。如果孩子反复感冒,且以风寒为主,或感冒后期正气虚弱时,艾灸大椎是不错的选择。点燃艾条,对准大椎穴,保持一定距离温和灸,每次10-15分钟,能有效温补阳气,驱邪外出。但需要注意的是,没有艾灸经验的父母,建议采用热敷大椎穴的方法,以避免艾灸不当导致的内热加重。
3、外感发热——下推大椎:当孩子外感发热时,我们可以采用下推大椎的方法来退热,缓解高热带来的不适。用蘸有温水的拇指指腹或手掌,从后发际正中开始,沿着脊柱的方向(即从上至下)直线推动,直至大椎穴处。推拿时力度要适中,以孩子能耐受为度。可以反复推拿多次,直至局部潮红出痧为度。
4、风热感冒咽部肿痛——挤捏大椎:如果孩子出现风热感冒,尤其是伴有咽部红肿疼痛时,可以采用挤捏大椎的方法来进行清热。在大椎穴位置运用揪痧的手法,适度用力挤捏,直至该区域呈现出轻微的红痧,此手法常与下推大椎联合应用,力度更强,有助于清热解毒,减轻喉咙痛。
5、高热不退——大椎刺络放血:当外感发热严重,体温居高不下,甚至出现一派热象时,可考虑进行大椎刺络放血。这种方法能迅速排出体内热毒,但操作需谨慎,非专业人士切勿尝试,不建议家长自己在家中操作,以免发生意外。
当然,有时候孩子的感冒情况可能比较复杂,比如从清涕转为浓涕或带点黄的,这是风寒感冒化热的阶段。这时,我们可以采用刮痧大椎帮助疏通经络、清热解毒,同时,可以配合刮痧背上两个肺腧穴,以帮助孩子缓解肺热咳嗽等症状。刮痧时,以孩子舒适为度,微微出痧即可。
家长还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如果孩子出现了寒热往来(一会儿冷一会儿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这可能是感冒合并了其他证候,如少阳病。这时,可以给孩子服用三公仔小柴胡颗粒。其由柴胡、黄芩、半夏等组成,具有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的功效。而且口感好,有淡淡甜味孩子易于接受。更重要的是,其传承了古方经典药典《伤寒论》,经数百年验证,温和不伤孩子肝胃,能够安全有效地帮助孩子调和寒热,缓解外感发热、胃部不畅等不适。
在秋冬季节,通过正确运用大椎穴的治疗手法,我们可以有效防治感冒,让孩子远离疾病的困扰。同时,也要注意感冒期间的注意事项,帮助孩子更好地恢复健康。当然,如果孩子的病情持续不减或加重,请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