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适合的半表半里,究竟是什么意思?
发布日期:2023-12-20
 小柴胡颗粒,是日常生活中大家熟悉度很高的中成药,也是众多家庭会首选的常备药之一。小柴胡颗粒被广泛生产和应用,市面上也有成人版和儿童版。经常我们会看到儿科医生在推荐用药时,提到小柴胡颗粒会讲:小柴胡颗粒是针对感冒进入半表半里的阶段。而我们的家长细看小柴胡颗粒的产品包装盒和说明书,会发现小柴胡颗粒上没有注明适用于“半表半里”,是写明“用于外感,邪犯少阳证”。此时,不少人就会心里犯嘀咕:什么是“半表半里”?什么是“少阳证”?二者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呢?一起听听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余云红是怎么讲的。

源自千年古方 主治半表半里证

首先,我们来详细认识一下小柴胡颗粒的起源。小柴胡颗粒源自千年古方小柴胡汤,后世为方便携带和服用,利用现代制药技术将小柴胡汤配制成了中药制剂,也就是今天被广泛应用的中成药—小柴胡颗粒。

小柴胡汤是出自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编写的《伤寒杂病论》,在其397条经文中共有19条明文提及小柴胡汤,可见张仲景对它的青睐。小柴胡汤是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七味药组成。柴胡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味药,它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功能,能解半表半里的病邪,所以 “必有表,复有里”是《伤寒杂病》中张仲景对于小柴胡汤证治的结论。经过后世的注解,用“半表半里” 来解释小柴胡汤证的病机和治法。“半表半里”也得到后世的承袭,在现今中医的各个学科中,已经形成凡是讲到少阳病或小柴胡汤,都是引用“半表半里”。总结来说,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证的经方,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在小柴胡颗粒的说明书上见到“用于外感,邪犯少阳证”。

什么是少阳证?什么是半表半里?

看到这里,不少读者内心或许还是疑惑重重,且听我一一道来“少阳证”和“半表半里”半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少阳”和“半表半里”也都是出自《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将人体的疾病分为三层,一层在表,一层在里,一层在半表半里。

表,是指以全身毛孔为主体的“表”系统,包含人体皮肤组织、毛孔组织、人体浅表层的所有区域。

里,是指以肠胃为主体的“里”系统,包含人体五脏六腑、大脑骨骼等内在器官组织结构。

半表半里,从字体意思上来理解,是介于“表”和“里”之间的中间区域,说明病邪已经离开了人体“表”层还未到达人体“里”层的位置。从现代医学来讲,是指淋巴组织、黏膜组织、多免疫细胞、链接身体的所有“水道”等。

人体分成了“表”、“里”、“半表半里”三个层面,每个层面也都分阴阳。半表半里的阳证就称之为“少阳证”。阳证是人体抵抗病邪呈亢盛和积极的反应,一是由于人体正气亏虚,抵抗病邪能力下降;二是由于邪热内侵,导致人体内阳热过于旺盛。阳证可导致心悸、头痛、口苦、咽痛、潮热、盗汗等症状。那什么是“证”呢?证是人体在对抗和排除病邪时,产生的全身整体反应,如出汗、呕吐、发热、胁账等。中医治疗,就是按照“证”发生的位置—“表”“里”“半表半里”和人体气血能量的盛衰—“阴”“阳”来判断人体如何排病,帮助人体排病。所以,“少阳证”是指病邪发生在人体半表半里的位置所产生的亢盛、积极反应,这也就是小柴胡颗粒所对证的“寒见往来”(一会儿冷、一会热,身体有规律性的反应)、“胸胁苦满”(胸部及两肋部胀闷、疼痛等)、“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吐”、“口苦咽干”等。

综上来说,这也就是中医治疗讲究辨证的原理所在。对于治疗,一定要对证,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正确认识药物的机理,也有助于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用对药物。不过,中医经过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术语也相对艰涩,我也希望能在这一块多跟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