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一到肚子闹?别担心,收好这份辩证调治攻略!
发布日期:2023-10-30
 小林最近几天总是感觉肚子不舒服,经常要跑厕所。他以为是感染了什么病毒,就去医院检查了一下。结果医生告诉他,并没有发现任何病原体的迹象,只是因为受凉了。

进入秋季后肚子貌似也容易闹腾,大家都会自然而然想到每年秋季必然登场的秋季腹泻。但是,引起秋季腹泻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可能是病原体感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还有可能是非感染性的(如食物过敏、药物反应、情绪紧张、气候变化等)。而且,不同的原因导致的腹泻表现也不一样。这时候有人要问了,那这不得检查才知道。到底平时要怎么自行区分不同的腹泻类型?

其实,我们可以从中医的角度对腹泻进行区分,对症治疗。接下来就由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肖长裕为我们详细讲解。

秋季腹泻4种类型,调理之前先辨证

秋季腹泻属于中医“泄泻”病的范畴。中医认为,腹泻的本质是肠胃运化失常,导致水湿下注,即如果脾胃功能失调,就会导致水谷精华不能上升,而水湿邪气则会往下,进入大肠,造成大便清稀或溏薄,甚至水样的腹泻。腹泻的病因病机很复杂,可以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指受到外界邪气的侵袭,如风寒、湿热、暑湿等;内伤指由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导致的脾胃损伤。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对腹泻有不同的辨证分类和治疗方法。从中医角度来看,腹泻可以分为以下四种证型:

  • 风寒泄泻:

风寒泄泻是由于受寒受风或过食生冷食物导致寒邪侵入脾胃引起的。

  • 湿热泄泻:

湿热泄泻是湿导致的,可能起初感受的确是寒湿,但因体质偏于阳热,或者本身体内有湿热内蕴,这时外邪进来也会迅速化热,而成湿热泄泻。如果平时饮食辛辣,再感受湿热之气,邪气里应外合,也会成泻。

  • 伤食泄泻:

伤食泄泻是指由于饮食不节或者进食不洁而导致肠胃功能失调,水湿不能化运而成的腹泻。

  • 脾虚泄泻:

脾虚泄泻是一种由脾气虚,或病后过服寒凉,或饮食失节,或劳倦伤脾所致的泄泻病证。脾主运化,脾气不足导致脾胃运化失职引起泄泻。

每种证型都有其特征性的表现,我们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对这4种类型进行判断:

当确定腹泻的证型之后,我们就可以着手进行调理,改善状况了。对于不同的腹泻类型要采用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一般来说,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  风寒泄泻:治疗原则是温中散寒,健脾和胃。药物可用藿香正气散、附子理中丸等;饮食上应忌生冷寒凉性食物,多吃温补暖胃的食物,如姜汤、红枣、山药等;多穿衣服,保暖肚子。
  •  湿热泄泻:清热化湿,调和肠胃,药物可用保济口服液(丸)清除肠道的湿热之邪,调节肠胃的运化功能;饮食上应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粥、面条等;多喝水或淡盐水,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  伤食泄泻:应消积化滞,和胃止泻,药物可用枳术丸、香砂六君丸等;饮食上应忌油腻甜腻性食物,多吃开胃消食的食物,如山楂、柚子、芹菜等;少吃多餐,避免过饱过饿。
  •  脾虚泄泻:治疗原则是健脾益气,固涩止泻。用药上,伴有眩晕心悸的可以用归脾汤、伴有面色萎黄的可以用参苓白术散等;饮食上应忌粗纤维性食物,多吃补益健脾的食物,如小米粥、红枣粥、山药粥等;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情绪不稳。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腹泻都可以自行处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就需要及时就医:

  •  腹泻持续超过3天或反复发作;
  •  腹泻伴有高热(38.5℃以上)、剧烈腹痛、呕血或便血等严重症状;
  •  腹泻导致严重的脱水表现,如口干舌燥、皮肤弹性差、尿量少或无尿等;
  •  腹泻发生在老人、儿童、孕妇或有慢性病史(如糖尿病、肝病等)的人群。

秋季腹泻高发季,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当然,在治疗的同时,也要注意饮食和生活的调理,避免再次引发腹泻。